人民網
人民網>>教育

聆聽歷史回響,堅定青春信仰

講述人: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史敏

2025年10月07日07:57 | 來源:光明日報222
小字號

點擊播報本文,約

原標題:聆聽歷史回響,堅定青春信仰

永定河水靜靜流淌,盧溝橋上石獅閱盡滄桑。88年前,這裡的槍炮聲劃破夜空,拉開了全民族抗戰的序幕。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。在7月7日這個特殊的日子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山西省陽泉市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,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、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,強調“要講好抗戰故事,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”。深受偉大抗戰精神感召,作為一名高校思政課教師,我經常把課堂設在盧溝橋等重要歷史事件現場,讓青年學子親身感觸民族精神的時代脈搏。

當學生們的指尖輕觸盧溝橋上深陷的彈痕時,悲壯之情瞬間直抵內心。“這不是普通的磨損,而是1937年7月7日侵略者炮火留下的印記,更是中華民族奮起抵抗的歷史見証。”學生們循著話音,望著橋身的彈痕陷入沉思。片刻后,有人發問:“老師,在那個民族危亡的時刻,是什麼力量引領中國人民走出困境?”這正是這堂思政課需要直面的核心問題。

回溯那個夏夜,日軍借“演習”之名布下陰謀,以士兵“失蹤”為由蠻橫要求進入宛平城。守城營長金振中厲聲拒斥,率領將士們堅決抵抗,絕不放棄一寸國土。這位在喜峰口戰役中淬煉成長的軍官,早已用手中大刀讓侵略者聞風喪膽。面對生死考驗,金振中下令:“只要(敵人)進入我陣地前一百米,就以猛烈火力消滅之,決不放他生還!”

橋畔的爭奪慘烈空前,彈盡則大刀出鞘,白刃映照著鐵血忠魂﹔刃卷則徒手相搏,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防線。這一夜的戰斗,正是中華民族具象的歷史選擇:中國共產黨率先擎起民族救亡的火炬,力倡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﹔將士們英勇戰斗,正是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生動踐行——在這面旗幟下,中華民族共赴國難的決絕,化作盧溝橋畔堅守不屈的防線。

而今,歷史的硝煙已然散盡,但守護這份記憶的力量從未缺席。當年親歷事變的6歲孩童鄭福來,用一生踐行著對歷史的承諾。自1951年起,他在盧溝橋畔堅守73載,義務為參觀者講述那段不容忘卻的過往。“講述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,而是為了讓后人知道,今天的和平是先輩用生命換來的。”這是他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。2024年,這位守護人安詳離世,臨終前仍囑咐后人繼續講述盧溝橋的故事。2025年,鄭福來的孫女鄭然接過接力棒,成為新一代“守橋人”。幾代人的守護,詮釋了偉大抗戰精神賡續傳承的生命接力。

站在盧溝橋頭,我鄭重地告訴同學們:歷史雄辯地証明,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。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,民族危亡時刻高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,中華民族才能凝聚起奮起抗爭、無往不勝的力量。無數中華英雄兒女的奮斗和犧牲,共同熔鑄為偉大抗戰精神——這是天下興亡、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,是視死如歸、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,是不畏強暴、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,是百折不撓、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。如今,這種精神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民族血脈。它沉澱在科研實驗室徹夜不熄的燈光裡,鐫刻在鄉村振興干部奔走田壟的腳步中,閃耀在青年學子為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而潛心研讀的身影裡。

下課離去時,學生們頻頻回望盧溝橋。我從他們眼中看到了沉靜與篤定——我知道,偉大抗戰精神的種子已悄然落入他們的心田。聆聽歷史的回響,堅定青春的信仰,讓紅色基因融入奮斗征程,這便是盧溝橋給予這堂思政課最珍貴的啟示,也是我們這代思政教育者對初心最堅定的踐行。

(責編:郝孟佳、孫競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推薦閱讀
返回頂部